发布人:陈建国 发布时间: 2009-11-26 所属门户:干部培训
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的实践和探究
高桥镇小学曹佩德
一、探究的意义
(一)寻找百年老校科学发展的契入点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在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下,办学质量受到社会的赞誉和家长的认可。2004年,政府又投资2700多万元,原地重建了高桥镇小学,使百年老校旧貌换新颜,一流的硬件设施,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硬件基础。2007年,学校通过新四年规划的制定、各种课题的探究,正在积极探索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百年老校进一步振兴和科学发展,这是摆在新一届学校领导面前的重大课题。学校通过讨论会,座谈会,集思广益,寻找促进学校发展的契入点。确定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老校科学发展的契入点。
(二)确定教师专业发展的着眼点
学校的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等能力的提高。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则比传统意义上的校本研修更有效,更符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我校前二个阶段的校本研修活动中,我们发现,传统意义上的校本研修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会影响老师参与校本研修的质量和效果。另外,对充分发挥教师间的优势互补缺少有效载体。而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借助现代信息载体,利用网络的超时空性、虚拟性和强大的储存功能,为教师的深度参与、合作互动、经验共享和个性化学习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于是,我校校本研修活动进入到了第三阶段------“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
二、探究的基础
学校进行“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的实践和探索”,是符合学校实际的。
(一)多年的校本研修活动为实践和探究打下了基础
早在2004年,学校就参与了上海市八区联动校本研修活动,作为浦东新区校本研修基地学校。学校以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为研究内容,率先在语文学科中进行了校本研修的探究。2005年12月,向全区进行了校本研修的展示活动,会上进行了《语文教学策略探究》的成果汇报,语文教研大组进行了公开教研活动,成果被发表在《浦东新区校本研修成果集》。活动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接着学校以点带面向全校各个教研组推广语文教研组校本研修经验,校本研修活动在全校全面推开。2006年,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进入第二个阶段,那就是制度建设阶段,学校适应课改的需要,制定了《互观课制度》、《展示课制度》、《提高课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改变原先教研组只研究教材、研究内容单一的状况,拓展研究内容,注重了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进行解决预设和生成之间问题的教学策略的研究。2007年11月,学校成功地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以制度为保证,探究有效课堂”的校本研修现场交流会,这是我校第二次面向学署的校本研修现场交流会,四位老师代表不同的学科进行了公开教学,
(二)学校信息技术工作实现了质的飞跃
我校信息技术工作与一些好的学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学校抓住学校工作的薄弱点“弱则思变”,采取措施,促进提高。一年多来,学校的信息技术工作实现了质的飞跃。学校建立了信息技术中心,成立了信息技术项目组,在硬件设施上投入了大量的财力,添置了学校课堂教学实录摄像系统,建立了可供实录的摄像专用教室,建立健全了校园网,网络畅通并实现了信息传递的网络化。学校教师通过培训,计算机操作及网络运用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均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三、探究的过程
(一)确定探究目标
通过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实践,提高教师的教学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高教研组教师的合作能力,形成比较完整的网络校本研修平台和各类资源库,提炼出网络校本研修的模式和教师师能的评价体系。
(二)搭建网络研修平台
网络平台的功能介绍
1、教案改进功能:学校教导处收集各学科各年级标准教案挂在网上,每位教师上课前必须针对自己班级的实际、教师本身的教学特色、整合单元目标的要求对教案进行修改,使之符合自己教学的实际。每课修改之处用红色标注,并放进自己的资源库。在每课标准教案的下面,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对标准教案改进情况。
2、网上观课功能:学校每学期为校本研修活动搭建了有效的载体,那就是“磨课”和“评价课”活动。这二项活动为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提供了素材。“磨课”是每学期每学科推出有代表性的2—3位老师进行“一课三磨”,从“一磨”到“三磨”,伴随着老师课堂教学的进步,每一个进程都包含着老师集体智慧的结晶。
“磨课”的过程:上课--观课--评课—研讨—再上课
上课:参与磨课老师在观摩教室进行上课,信息组的老师把“磨课”都通过摄像系统摄制下来,放到研修平台的视频系统中。
观课:听过当堂课和没有听到当堂课的老师均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观摩。
评课:老师观课后参与网上的评课和研讨,教研组长
再上课:这样循环往复,共三次。上课教师在磨课进程中得到同伴互助。在互助合作的氛围中,课堂教学质量呈螺旋形上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策略。
评价课:是对每位老师的考核课,每位老师的评价课均由信息组摄像以后挂在网上,共
3、网上评价功能:一是通过文字对观摩的课进行评价,二是通过打分的方式进行评价,网上挂有课堂教学评价表,每位参与听课的老师都必须参与评价,教导处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汇总整理,确定每位教师评价课的等第。教师评价课的等第纳入《高桥镇小学师德师能评价》体系。
4、记录老师成长档案功能:每位老师都有一个资源库,教师通过网络研修进行的网上备课、观课、评课的足迹通过资源库保存下来,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个人资源库清晰地显现,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档案。
5、远程指导功能:我们邀请专家、教研员一起参与我校的校本研修活动,他们通过学校的域名进入校本研修平台,通过网络,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指导。语文教研员王立民老师就曾多次参加我们今年的校本研修活动,受到老师的欢迎。
通过网络平台诸多功能,学校把新区教发院组织的课堂教学改进活动,“十一五”校本研修活动相整合,既提高了教师教研的有效性,也提高了学校整体工作的有效性,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三)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制度的建立
为了更好提提高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的有效性,学校制定了《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的制度》,制度规定:每位老师在上课前必须在网络环境下对每一课标准教案进行改进,修改处用红色标注出来;每学期要有15课时的精修课时,所谓精修,每课时要有教学设计说明,教学过程,课件、教学反思等。同时还要进行视频和课堂相结合的观课、网上评课活动,要求每学期进行15课时的观课、10课时的评课以及看5个案例,评5个案例。
(四)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评价体系的形成
制定《高桥镇小学师德师能考核制度》,把师能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学年对教师教学能力,包括校本研修参与情况进行考评。定期打开教师的资源库,对照《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制度》,对教师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情况进行统计,评价,并纳入学校每学期的师德师能评价体系,参与考核。有效的评价促进了教师参与研修的积极性,促进了校本研修的有效性。
四、探究取得的阶段性收获
(一)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已经
一年多来,我校接受了语文、音乐、信息技术等学科的调研,在调研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以语文课为例,学校听课教师的优良率达到81、8%。他们对学校的校本研修模式也表现了很大的兴趣。
(二)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的实践,促使教师自主地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些年龄比较大的老师也在小青年的带动下,自觉学习信息技术。一些原来对信息技术运用不是和在行的老师,也在同伴的带动下,对信息技术运用趋于熟练。一大批青年教师不但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还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青年教师们还运用网络实现了与教研员、专家的互动,把自己的教案、音像资料通过网络传输给他们观看,请他们提出宝贵意见。全校各班还建立了班级网站,通过网络这个纽带,架起了家校互动的空中桥梁。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家长工作的整合,积极构筑教育发展的新平台。
从网络建立到现在,全校66位在岗老师已经进行网上教案修改1200多节,观看网上课例100多节次,精修教案300多节,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正在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常态。青年教
(三)促进了学科教研组团队建设
在实践中,学科教研组的老师通过网络、通过参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研讨和评价,在相互的讨论和研究中彼此更加了解。以前,
五、对探究活动的思考
我校的校本研修活动已经进行了较长一段时间,我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校本研修活动也必须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探究新的方法和途径,例如:通过网络实现对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评价,进一步完善平台功能,注重研修结合等。这样,我们的校本研修活动才能不断深入,校本研修才能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常态。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