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描述:
(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
一、案主简介
小B(化名),是班级中一个很有特点的孩子,她活泼好动,但常常管不住自己,上课时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很多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离开座位,有时上课还会影响其它小朋友,尽管学前渗透过不少知识,但学习成绩还不是很理想。
刚开始,我觉得可能是她刚进入小学,幼儿园的一些坏习惯还没有改掉。于是,我就向她及时指出并进行教育,但都收效甚微,批评和表扬似乎都行不通。她依然会我行我素,有时甚至会在课上突然站起来。为了了解她,能走进她的心里,通过多次谈心和细心观察,我逐渐对她有了更深的了解。
她是一个缺乏自信的孩子,可能一直以来受到的批评很多,渐渐地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体验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互动联系的教育,注重学习者的深入参与,突出人与人、读者与作者(学生)双向交流沟通,不强求划一认识而尊重个体差异,各有所获。它突出的不是对知识再表现,而是强调自我的感悟与发现,是一种人本化的教育。体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自主性的和谐发展,并生成新的主体。在教育小B同学时,我也采用了体验的方式,让其认识到自己性格上的不足,逐步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主动改正的想法,渐渐重拾自信。
二、体验成功
上课时,她举手的次数不多,如果是高高地举起手,非常想回答的问题一定是自己十分有把握的问题。有几次我抽她回答问题,她回答时总是很小声,跟下课时的她判若两人,下课后我和她谈心得知,是自己不确定答案是否正确,我鼓励她说错没有关系。以后上课时,只要她声音响了一点,我都会在同学面前表扬她一番。
我还总是创设机会增强她的自信心。如在班级的圣诞联欢会中,我邀请她表演节目,可是她却十分害羞地不敢上台,无论大家怎么鼓励她,她总是笑着摇头。可当小组合作表演节目时,她却能发挥得十分出色。我从书上得知,小孩子的自信很多方面是在后天的环境中塑造而成的,可能是因为几次父母或老师的“不行、不可以”让她在人多的时候变得胆怯起来,害怕自己犯错。我告诉她,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定要对自己充满自信,考试时碰到不会做的题,要告诉自己“我能行。”
她上课时注意力时常不集中,常常会做一些小动作,我找她谈心,发现其实她很想管好自己,很想获得老师的肯定,但却时常会忘记。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时常不知道老师上课的内容,这个问题也让我很头痛。后来有次无意中发现她非常喜欢画画,我询问了美术老师她上课的情况,得知她上美术课画画时非常认真,不做任何小动作,但一旦画好就又开始东张西望。美术课下课时,我就走近她,夸赞她的画真棒,并说一定是专心致志,很用心的人才能画出这样的画,她很用力地点了点头,赞同我的看法。接着我拿起这张画,自言自语道:如果上其他课也能这样认真,就更棒了!她似乎有些明白我的意思了,笑了笑。我利用她爱画画的特点,让她担任美术课代表,除了要认真上好美术课外,还要管好班级纪律,把上课时不遵守纪律的小朋友记下来。我在小朋友的绘画作品中选了几张比较好的作品(当然其中也包括她的)贴在教室里的板报上,并告诉孩子们这画张贴的时间和班级的行为规范综合评比有关,如果表现不好就要把你的画换下,换上其它小朋友的画。这个方法不错,后来几天她上课表现好了很多,尽管还是时常会分心,但做小动作和随便离开座位的次数减少了。
三、意义分析
体验在学生的成长方式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学生日益成长起来的自我独立意识,我们需要有更多的、更有效的引导方法。
——见王玮航、曹明主编、王月容、康逸红副主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良好学习方式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丛书之三·案例选》,航空工业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