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滢
-
6楼发表于: 2022-03-19 20:34
整个教学过程中,沈老师语言风趣幽默,“成团”、“联欢晚会”、“四小天鹅”等,引发学生兴趣,整堂课学生参与度很高。
首先,沈老师以21三体综合征引入新课,并以此作为主线串起整节课,通过层层设问,让学生自主推导出精子和卵子不是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进而构建出减数分裂的概念。然后,学生通过视频直观观察减数分裂的过程,经过讨论后,对不同时期的细胞图片进行排序,并自主归纳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和位置变化。
然后,沈老师设计活动,让学生使用学具,拍照记录减数分裂过程,进一步巩固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行为变化。并且沈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学生作品,从中引导学生发现减数分裂提高子代多样性。
最后让学生使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解释21三体综合征形成的原因,借此培养学生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
沈老师通过问题设置和活动设计,把生涩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十分值得我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合作学习的能力,但对于动手能力差、思考活动少的同学,似乎有些吃力,这是可能需要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鼓励。
上海南汇中学 周滢
-
金月
-
8楼发表于: 2022-03-21 14:21
沈老师在一开始展示唐氏综合征患者图片吸引同学的注意,由此引发整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对该患者的病因分析,引导学生认识遗传物质变异引发的疾病;围绕21号染色体如何产生,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发现减数分裂;“减什么?如何减?”让学生更加有兴趣地参与后面的教学活动。在讲解过程中能够承接学生的段子,“联欢晚会”、“成团”、“团名”等,将课堂氛围推到高潮。精心设计的2个学生活动,让学生能够直观看到减数分裂过程,又能亲手制作染色体。再有,通过现有材料分析21染色体如何产生,呼应开头,让学生真正理解唐氏综合征产生的原因。最后,呼吁学生呵护患者以及了解如何防护。
很好的达到教学效果,最后的思考题,进一步启发学生,深化学习。
南汇中学 金月
-
张思怡
-
9楼发表于: 2022-03-21 15:37
沈老师以1846年出现的怪病——21三体综合征作为新课的引入,引起学生们的好奇与思考:为什么父母都是正常人,却会生出得怪病的孩子?接下来,沈老师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受精作用的示意图,引出下一个问题:精子和卵细胞内染色体为什么只有正常体细胞的一半?通过此问题,引出本节课最关键的内容,即“减数分裂”的概念。学生观看完减数分裂的过程视频后开始小组活动,活动时学生利用器材搭建了染色体的变化过程,课堂参与度很高,也提升了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最后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21三体综合征该病的产生原因。在沈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搭建染色体模型,解释了这个问题。整堂课有始有终、先易后难,沈老师利用了一系列的问题将课堂节奏层层递进,学生在活动中也收获了很多实践中的思考。
育民中学 张思怡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