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爽双
-
32楼发表于: 2021-12-20 09:18
凡事始于问,只有想知道“为什么”的时候,学生才会主动思考寻找答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探索,培养学生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
小学生的认识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动作进行思维,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因此,巧妙地设计一些实践性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促使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相互配合,提高感知效果,为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们要更关注学生的表现性评价,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真实的表现(如:行动、表演、展示、操作、写作等)来评价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此更能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
曹欣月
-
38楼发表于: 2021-12-20 10:44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设计也面临着全新挑战,迫切需要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实现从经验性备课到科学化设计的现代转型。关于人类学习科学的研究越来越有力地表明:并非学习任何形式的内容知识都能有效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也并非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容覆盖越广、数量越多,就越能有效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只有将教学内容聚焦于对学科大观念 (也叫“大概念”“核心知识”或“基本观念”)的持续理解和运用,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从教学内容设计的环节来看,基于对教材文本和学生经验的关联性分析,凝练出具有学科特点、能够吸引学生,并值得学生在单元学习,甚至更长时段的学习中,持续思考和深入理解的“大观念”,才能算有了明确可教的内容性对象。
-
姚丽红
-
39楼发表于: 2021-12-20 11:24
由于各校学生基础,教学条件等不同,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如果照着教材不加改动进行上课,实际授课效果并不一定最好,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优化活动设计的能力。如在观摩空中课堂的过程中,发现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了DIS新型教学技术,使得不少演示实验实验现象变得更为明显,实验操作步骤变得更为简洁(如四年级第一学期“地球的公转”、“声音的放大与减小”加入了DIS实验)。此外在活动资源的准备上,教师也可以自制学具,如在“潜望镜的秘密”一课中,配套的学具在不能让学生较为直观的观察到两面平面镜相互平行、同水平面成45度角的特点,有老师将其改造成拆开后可以观察到其剖面结构的形式,学生在拆开后能直观地看到镜子之间的位置关系,较好地解决了难点。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20 下一页 尾页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