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组统计 [ 公告:73 | 留言:117 | 日志:32 | 动态:57 ]
《背影》教学设计 中芯学校曹风雷 留言 2016-05-17 14:580/48872
《背影》教学设计上海民办中芯学校曹风雷【教材分析】《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被放在了初中语文二期课改新教材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两代人的心灵沟通”里。文章以平实、朴素的语言,叙写了一些家庭琐事,刻画了不善言辞但爱子深切的父亲形象,抒发了自己对父亲的理解、愧疚、思念之情。深沉、含蓄地表现了父子间的复杂情感。文章采用倒叙的叙事方式,在回忆中又间用时空交错的写法,夹杂抒写
《背影》文本的教学解读 中芯学校曹风雷 留言 2016-05-17 14:560/49812
男儿有泪不轻弹,数度洒泪为哪般?——《背影》文本的教学解读上海市民办中芯学校曹风雷《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对于这样的一篇经典之作,已经有无数语文界的专家前辈进行了各种角度的解读。甚至对于《背影》的解读,还出现了语文界著名的“韩李之争”,这似乎已然成为一段语文界的“公案”,辩斗延续至今。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下的文字实在不敢称为对《背影》的“解读”,只能说是谈谈自己对文章
共鸣——语感教学追求的美好境界 留言 2016-05-17 14:190/44865
2016/5/17星期二《语感论》读书接力笔记共鸣——语感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中芯学校曹风雷王尚文教授在《语感论》第八章第三节“语感中心说”与语文教师中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是它主要通过语感的培养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同时使人不断趋向完善。语感居于语文素质的核心,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处,语文教师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学生高品位语感的创造者,语文教学的困难之处也在于它必须创造学生高品位
设计“碰撞”,引发阅读效应 留言 2016-04-26 15:140/34100
设计“碰撞”,引发阅读效应中芯学校曹风雷王尚文先生在《语感论》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是把自己对某篇作品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播给学生,学生就会有这样的感受、理解、体验的,教学不是告知、传递、赠送,而是设计导致学生产生某种感受、理解、体验的‘碰撞’,让碰撞去产生它本身必然产生的效应。……阅读教学就是设计学生和读物之间能够产生预期效应的碰撞,从设计的角度看,它是教学;从碰撞的角度看,它又是生活。
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留言 2016-04-24 22:150/45580
当一个人对文字表现出良好的领悟力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称赞他“语感好”。那什么是语感呢?读了王尚文先生的《语感论》后,才发现我们平时对语感的理解有些偏颇。什么是语感?书中援引了很多语言学家对于这个词语的不同见解,并且用生动的例子来诠释这个解释的由来和原因。在书中,王尚文先生,也给出了语感的定义:语感就是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它表现在对言语作品的两种能力:1、内在反应能力——听和看(读)的能力;
教师良好的语感素养是学生语感训练和培养的基础和前提 留言 2016-04-20 21:410/46002
对学生的语感训练和培养,期待良好的效果,教师的点拨和引导非常重要———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语感素质,正像王尚文先生所言:“语感居于语文素质的核心,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处,语文教师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学生高品位语感的创造者,语文教学的困难之处也在于它必须创造学生高品位的语感。”语文教师语感素养的深广度和灵敏度因人而异,其语感能力自然就有强、弱之分。优秀的教师文化程度和语
如何进行三重思维训练 留言 2013-11-20 16:191/50150
11月14日在进才北校举行的“初中写作教学指导过程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坛研讨中三重思维训练的讲座给我印象颇深。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往往苦于没有一个好的切入口。部分教师只机械地教学生背作文,还有一部分教师训练应试的“八股文”等等。这些,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可能或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很难从实质上提高作文的写作水平。而在日常教学训练中常常教来教去学生仍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这就促使我们思考如何进行有效的
于无声处听惊雷——读《语感论》,析《小石潭记》结尾 留言 2016-04-16 23:330/44313
于无声处听惊雷——《小石潭记》结尾探微《语感论》P277说“某一情感性的言语形式与某一种情感形式具有相似或相同的结构,人们可以通过这种言语形式把握和理解这种情感的形式从而把握和理解这种情感本身。”是的,正是因着语言是一种抽象的概括的活动,是一种逻辑推理的过程,能够使我们得以把握对象世界的事物、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同我们自身的关系;但因抽象、概括所带来的明确和固定,在人们既不明确也不固定的感情状态
读《语感论》随想(三) 留言 2016-04-15 08:390/12735
“韵律是情感性言语形式的灵魂。”(P283)如《迢迢牵牛星》一诗,虽没有多少华丽的渲染,语言风格相当朴素,连形容词也是比较天真的叠词(迢迢、皎皎、纤纤、札札),但感情却是那样的深厚。“作为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声音不但表示一定的语义内容,而且还能体现一定的情绪色彩,几乎每一词都有自己特殊的情调,言语的语气、语调更是十分具体极端个性化的,因而甚至是不可重复的。”(P286)《迢迢牵牛星》,全诗的主角
去除功利 回归本真——《语感论》读后感 留言 2016-04-11 20:200/15783
最近再读王尚文的《语感论》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不考试,语文教什么?怎么教?我们还会经常讲些答题技巧,阅读技巧,写作技巧吗?语文的性质是什么?目标是什么?我们是在向这个目标靠拢吗?王尚文老师在书中反复强调:语文绝对不是工具学科,而是人文学科;它的基本特征是人文性,而不是工具性。工具性着眼于语言的技能技巧,而人文性却指向人。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学科,不是站在工具的角度,而是站在培养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语言
《语感论》读书接力活动 留言 2016-04-08 07:430/22787
2016年4月8日,星期五,今天的读书活动,我来接力:哲理也是一种美。它来自对人、对生活、对世界独具慧眼的观察、鞭辟入里的认识,新颖、卓异、睿智、深刻,不但使我们在思想上得到启发,认识上得到提高,而且使我们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在感情上得到激励,甚至产生行动的渴望。哲理美和形象美一样都是自然美的反映,不过形象美是自然在感性上的把握,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而哲理美则是自然美在理性上的关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