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诗敏
-
1楼发表于: 2021-12-01 16:17
在《盛唐气象》一堂课中,王佳老师通过破题的方式导入,将整堂课的内容通过这条脉络勾连出来。气——脉气;象——脉象;气象是一个时代额精神。
在盛唐气象红,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社会生活的气象教学内容呈现主要以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资料为主:农业采用了两组农具改进;手工业中制瓷业,纺织业从《步辇图》中提取信息,充分利用教材。;商业采用唐西市图;社会生活采用一组唐三彩的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品味模拟想象中建构盛唐气象的经验.最后在对盛唐气象整体评价的时候又引用了历史学家的话进行严谨科学的评价.整堂课听下来我们感觉这种学生参与教学内容分析讨论的积极性很高,思维也很活跃,这表明王老师本课采用的教学内容形式学生是喜欢的。
贴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而实物资料拍摄的图片既科学严谨同时又可以给学生以充分的想象揣摩空间,让学生学会象考古学家一样运用实物资料推断历史的能力。同时王老师补充文字资料(诗词)教学内容,慢慢的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处理历史问题的能力。
-
韩玥
-
8楼发表于: 2021-12-02 09:21
王佳老师的《盛唐气象》以课文标题为导入,分析气象二字,紧扣主题,同时又能在本课结束语中点到盛唐时代特征,不仅与本课开篇形成前后呼应,更能回应单元标题,也是对当下单元教学要求的回应。其次,本课以阎立本《步辇图》为线索,不断深挖、细剖画作细节,以画作为载体引导学生从细节认识盛唐的经济发展(如蜀锦)、民族交融、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等,更兼以诗歌作为材料形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学生呈现唐朝文学的繁盛。这种对于历史细节的处理方式不仅有趣也使得本节课更加饱满立体。且王老师以前面铺垫的大量的绘画、诗歌等史料类型过渡到文学艺术这一环节,同时也能引导学生认识文学艺术的证史价值,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素养,这种新颖的方式非常值得我学习。
-
刘文
-
9楼发表于: 2021-12-02 10:07
王烨峰老师认真阅读了大量书籍,对《北宋的政治》一课进行精心设计。本课今年的新版本增设了“王安石变法”一目,王老师敏锐地察觉到教材内容的调整,将各子目进行内在逻辑关系的建构,整合为北宋的两次改革(变革),设计新颖,也非常契合此次的教研主题——基于学科素养的结构教学。在细节的处理上也做得很巧妙,比如用王安石的三首古诗贯穿整节课,多次解读古诗,让学生感受不同时代背景下诗人的心境,认识诗歌背后的时代特征。再比如结合王安石的任职经历(知县、知州通判、参知政事)来分析北宋的经济、政治改革,条理清晰,有助于学生理解。最后的思考讨论阶段,学生积极发言,课堂活跃,如果教师能给他们一定的历史视角,并结合所提供的两则材料,可能效果会更好。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