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瞿燕玲
-
1楼发表于: 2021-12-14 14:07
教师在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中,要尊重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努力设计出与学习课题相关的而又能发挥学生个性特征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内容、形式、活动密度要切合学生的水平。学习活动既要考虑教学的整体安排框架,也要为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动作用留下空间。活动设计要让学生有思考、体会、回味的时间,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学习活动常常有新的没有预期的情况出现,设计上留有调整的余地,便于应对和调整,还可以有时间和空间把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或契机。教师要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精神和品格培养。
-
诸莲红
-
3楼发表于: 2021-12-14 15:04
小学自然学科是一门对上海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课程,它对公民科学素养的培育有着重要的重要。而小学自然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里就提到“能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相关的科学认识。”学生在课堂中提问能力不仅是是科学核心素养的内容,也是提升素养的一种途径。因为我们的学生天生就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他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是他们用来学习的一种策略。
在课堂上,学生的提问能力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或者学生还没有养成一个提问的习惯,教师如果一味地让他们提问,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那么教师可以树立榜样,首先对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小朋友能不能帮老师解答一个问题?”。或是扮演我们自然课本中的文文佳佳的角色来提出问题,“在这里,文文很想问一下大家为什么叶子的颜色大都是绿色的呢?”。让孩子们学习老师,学习文文、佳佳也来提问题,让他们感觉提问就像回答问题一样,也是我们在自然课上应具备的一项能力。
-
陈婧
-
7楼发表于: 2021-12-16 14:53
《太阳系》这课中,庞大的星系,直接的讲授、或观看视频,对学生的认识都比较浅显。但是,学会制作太阳系模型这一活动来进行数学计算,把八大行星之间的距离缩小很大倍数,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太阳系的庞大,继而认识到宇宙的无限就是课堂教学中活动设计的重点。因此,为了让他们深刻感受到太阳系的庞大,我对教材的数据进行了筛选,让学生通过数据的分析,来获取信息——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并通过活动——建太阳系平面模型来初步感受太阳系的庞大。同时继续通过与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到达某颗行星的时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太阳系的庞大,让学生对“天文数字”形象化、生活化。
-
王雪丽
-
8楼发表于: 2021-12-17 12:22
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科学教材中一些著名实验、发现事例,是情境教学的优质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穿插讲一些生动有趣的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看一些科学家的照片或插图,能够使学生终生难忘,他们会追踪科学家的思维,去体验创造发明的境界。例如,教《水的压力和浮力》时,讲阿基米德从浴桶水益出来的启发而获得一种“直觉的顿悟”,发现了物体的沉浮规律的故事…….这些丰富的史料,扣人心弦,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能够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再现科学家们的忘我探索情境,激励学生,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培养发现精神。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请登录。